今天我为大伙儿搜集10个有关【奥斯特】的内容,供大伙儿参照参考,期待能够协助到有必须的盆友。

问题1:奥斯特做了什么实验?

奥斯特实验

显示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的实验。如果在直导线附近,放置一枚小磁针,则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磁针将发生偏转。这一现象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于1820年通过试验首先发现。

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和永磁体周围一样都存在磁场.奥斯特实验揭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本质——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流是电荷定向运动产生的,所以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实质上是运动电荷产生的.

从判定电流周围磁场方向的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认识磁场的方向性及磁感线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了解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磁感线,以及条形磁体和马蹄形磁体磁场的磁感线,进一步认识磁场的方向性.

实验过程:[目的]演示电流产生磁场

[装置] 导线若干,小磁针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

[步骤]

1.导线通电时磁针发生偏转。

2.切断电流时,磁针又回到原位。

3.改变电流方向,磁针向相反方向偏转。

4.切断电流时,磁针又回到原位。

[说明]

由于地磁场的存在,要使磁针明显偏离原来方向,导线中必须通较强的电流(约5~10安),这样强的电流一般可以采取触接电池两极引起短路获得。因此,实验相当于电源外部短路,电源将受到损坏(干电池内电阻较大,以使用干电池为好)。实验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仅仅是为了获得短暂的大电流而采取的变通办法。为保护电源,电路中应串联滑动变阻器限流,而且通电时间要短。

导线必须南北向放置,如沿东西向放置力矩为零,不偏转。

奥斯特做了什么实验?

问题2:奥斯特是如何开创电动力学理论的?

奥斯特出生于丹麦的鲁德克宾市。1806年,刚29岁的他被聘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一直到去世,他都是学院技术理论的领导人之一。奥斯特之所以能打破旧的思维,发现革命性的现象,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18、19世纪时,伟大的康德是自然哲学思潮的代表人。自然哲学重视自然界中物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尤其是自然力及其相互转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科学家。这种哲学批评牛顿的机械论成分。到了谢林,他更明确地提出自然力是统一力的思想观点。奥斯特一直对康德哲学情有独钟。他周游欧洲,更是一位热心的自然哲学学派的拥护者和信奉者。他坚信客观世界的各种力具有统一性。1812年开始,奥斯特受到了富兰克林研究的影响。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会使钢针磁化。于是奥斯特认为,电不是转化不成磁,而是应该寻找怎样才能转化成磁的办法。1812年,奥斯特出版了《关于化学力与电力的统一研究》,他提出导线可能产生磁效应。1820年7月21日,《关于磁针上电流碰撞的实验》一文发表,论文指明,电流所产生的磁力既不与电流的方向相同也不是相反,而是与电流方向垂直。此外,电流可以穿透周围的非磁物质而影响磁针。这一个伟大发现轰动欧洲。科学界里,安培敏感地抓住了这个问题。他继续实验,加以发展并用复杂的现象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安培定律。从1820年7月21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到12月4日安培提出定律,一共只有四个月多一点儿,时间很短,但却很重要。其意义在于:电磁学经历了从现象的总结到理论归纳的质的飞跃,开创了电动力学理论。

问题3: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奥斯特是怎样发现电磁感应的?

奥斯特在一次讲学过程中,把一个小磁针放在了一条南北方向导线下面,那导线通电后,奥斯特发现小磁针偏转了,于是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顺便一说,发现电磁感应的是法拉第.

问题4:奥斯特如何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奥斯特(1777~1851)奥斯特,丹麦物理学家,出生于兰格朗岛的鲁德乔宾。

1799年他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奥斯特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电流引起的磁效应。根据他自己的叙述,这一发现是在1820年春天的一次演讲中提出,而于同年夏天宣布的。实际上早在1812年在他所发表的《关于化学定律的见解》一文中,就提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的问题。磁效应的发现在科学上具有重大意义,促进了电磁学的迅速发展。

奥斯特经过多次失败后,于1822年采用精致的压力计和确保增加的压力作用于水容器内外两侧,首次得到水可压缩性的相当精确的数据。1823年,根据对温差电偶接头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这种接头在比伏打电池低得多的电位差下,能产生较高的电流。他还对库仑的扭秤做了某些重要改进。

奥斯特的主要著作有《关于电效应的实验》等。

问题5:奥斯特是发明电能还是电磁的?

奥斯特

(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

科学成就

1.1820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自从库仑提出电和磁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来,很少有人再会去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安培和毕奥等物理学家认为电和磁不会有任何联系。可是奥斯特一直相信电、磁、光、热等现象相互存在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富兰克林曾经发现莱顿瓶放电能使钢针磁化,更坚定了他的观点。当时,有些人做过实验,寻求电和磁的联系,结果都失败了。奥斯特分析这些实验后认为:在电流方向上去找效应,看来是不可能的,那么磁效应的作用会不会是横向的?

在1820年4月,有一次晚上讲座,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当伽伐尼电池与铂丝相连时,靠奥斯特近铂丝的小磁针摆动了。这一不显眼的现象没有引起听众的注意,而奥斯特非常兴奋,他接连三个月深入地研究,在1820年7月21日,他宣布了实验情况。

奥斯特将导线的一端和伽伐尼电池正极连接,导线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针的上方,当导线另一端连到负极时,磁针立即指向东西方向。把玻璃板、木片、石块等非磁性物体插在导线和磁针之间,甚至把小磁针浸在盛水的铜盒子里,磁针照样偏转。

奥斯特认为在通电导线的周围,发生一种“电流冲击”。这种冲击只能作用在磁性粒子上,对非磁性物体是可以穿过的。磁性物质或磁性粒子受到这些冲击时,阻碍它穿过,于是就被带动,发生了偏转。

导线放在磁针的下面,小磁针就向相反方向偏转;如果导线水平地沿东西方向放置,这时不论将导线放在磁针的上面还是下面,磁针始终保持静止。

他认为电流冲击是沿着以导线为轴线的螺旋线方向传播,螺纹方向与轴线保持垂直。这就是形象的横向效应的描述。

奥斯特对磁效应的解释,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并不影响这一实验的重大意义,它证明了电和磁能相互转化,这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2.其它方面的成就

奥斯特曾经对化学亲合力等作了研究。1822年他精密地测定了水的压缩系数值,论证了水的可压缩性。1823年他还对温差电作出了成功的研究。他对库仑扭秤也作了一些重要的改进。

奥斯特在1825年最早提炼出铝,但纯度不高,以致这项成就在冶金史上归属于德国化学家F.维勒(1827)。他最后一项研究是40年代末期对抗磁体的研究,试图用反极性的反感应效应来解释物质的抗磁性。同一时期M.法拉第在这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奥斯特及其法国的同辈。法拉第证明不存在所谓的反磁极。并用磁导率和磁力线的概念统一解释了磁性和抗磁性。不过,奥斯特研究抗磁体的方法仍具有很深的影响。

3.出版了《奥斯特科学论文》集

他的重要论文在1920年整理出版,书名是《奥斯特科学论文》。

电能指电以各种形式做功的能力。有直流电能、交流电能、高频电能等,这几种电能均可相互转换。

问题6:奥斯特(丹麦物理学家)全名

中文: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

英文:Hans Christian Oersted

丹麦文:Hans Christian Ørsted

问题7:汉斯·奥斯特的基本介绍

汉斯·奥斯特(Hans Christian Ørsted,1777年8月14日-1851年3月9日),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1777年8月14日生于丹麦的兰格朗岛鲁德乔宾一个药剂师家庭。12岁开始帮助父亲在药房里干活,同时坚持学习化学。由于刻苦攻读,17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哥本哈根大学的免费生,学习医学和自然科学。他一边当家庭教师,一边在学校学习药物学、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在物理学领域,他首先发现载流导线的电流会产生作用力于磁针,使磁针改变方向。在化学领域,铝元素是他最先发现的。十九世纪后期,在科学方面的后康德哲学和演进,由于他的写作而更见雏形。他也是第一位明确地描述思想实验的现代思想家,发明了思想实验 (Gedankenexperiment) 这一名词。

1799年获得博士学位。1801—1803年他旅游德国、法国等地,于1804年回国。1806年被聘为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化学教授,研究电流和声等课题。 1815年起任丹麦皇家学会常务秘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4年倡仪成立丹麦自然科学促进会,1829年出任丹麦技术大学校长,直到1851年3月9日在哥本哈根逝世,终年74岁。 汉斯·奥斯特生于丹麦朗格兰岛(Langeland)上的一个小镇Rudkøbing。他的父亲索伦·奥斯特 (Søren Christian Ørsted) 是一位药剂师,在小镇里开了一个药局。由于小镇里没有正式学校,汉斯和弟弟安德斯·奥斯特(Anders Sandøe Ørsted) 只能跟着镇上教育水平较高的长辈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汉斯常常帮助父亲在药局里工作,因此学会了一点基础化学。虽然如此,他们都仍旧能够以优等的成绩通过哥本哈根大学的入学考试。 安德斯想要从事律师行业,而汉斯则对文学和哲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于1799年,汉斯得到博士学位,论文主题是《大自然形而上学的知识架构》。

毕业后,汉斯·奥斯特成为大学讲师。另外,他还在一位医学院教授的药局做配药师。1801年,汉斯·奥斯特得到一笔为期三年的游学奖学金,可以出国游学。他在德国遇到了约翰·芮特(Johan Wilhelm Ritter),一位优秀的物理学家,两人成为莫逆之友。芮特深信在电场与磁场之间,隐藏着一种物理关系。奥斯特觉得这点子蛮有意思。他开始朝这学术方向学习发展。奥斯特有教书的天分,他的讲课广受大众欢迎。于1806年,他任聘哥本哈根大学教授。 他的研究领域是电学和声学。在他的努力指导与推行之下,哥本哈根大学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物理和化学课程,并且建立了一系列崭新的实验室。

1814 年,奥斯特与Inger Bellum在哥本哈根共缔良缘,共育有三男四女。

于 1820 年,奥斯特意外地发现他首先发现载流导线的电流会作用于磁针,使磁针改变方向,从此举世闻名,得到很多奖章与荣誉。 1822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为了提升丹麦的科技水平,于1829年,他创建了Colleg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丹麦语:Den Polytekniske Læreanstalt,1933年更名为丹麦技术大学),并且任职为校长,一直到他往生 。他埋葬于哥本哈根的Assistens Cemetery。

奥斯特一家在法律界和政治界都出人头地,成就非凡。他的妹妹,芭芭拉(Barbara Albertine Ørsted)的先生 Georg Jacob Bull 后来成为挪威最高法院从1814 年至1827 年的首席大法官,芭芭拉的儿子Anders Sandøe Ørsted Bull两度成为挪威国防部长和奥斯陆市长; 他的弟弟安德斯·奥斯特成为1853 年至1854 年期间的丹麦总理。 奥斯特是一位热情洋溢重视科研和实验的教师,他说:“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因此受到学生欢迎。他还是卓越的讲演家和自然科学普及工作者,1824年倡议成立丹麦科学促进协会,创建了丹麦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1908 年丹麦自然科学促进协会建立“奥斯特奖章”,以表彰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 奥斯特的功绩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为了纪念他,国际上从1934年起命名磁场强度的单位为奥斯特,简称“奥”。1937年美国物理教师协会设立“奥斯特奖章”,奖励在物理教学上做出贡献的物理教师。

他的重要论文在1920年整理出版,书名是《奥斯特科学论文》。

问题8:奥斯特是怎样发现电流磁效应的?

1820年4月的一个晚上,作为大学物理教授的奥斯特举办了一次讲座。讲座快结束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做了一个演示实验。他把一根很细的铂丝放在一个被玻璃罩罩着的小指南针的上方。接通电流的一瞬间,他惊奇的发现,指南针转达动了一下。这正是他苦苦求证的电流磁效应,这一现象的出现对他来说真的太突然、太意外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台下的听众没有人注意到奥斯特的惊喜,只是对他突然一惊,差点儿从台上摔下来感到滑稽好笑。奥斯特可顾不上这些,他的心只专注在刚才磁针的一跳上。这一跳已充分说明在接通电流的瞬间,铂丝产生了磁场,从而引起磁针转动。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奥斯特反复做了多次这样的实验以证实这一现象。1820年7月21日,他正式向学术界宣告发现了电流磁效应。

电流磁效应的发现简直就是石破天惊,在当时整个物理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要知道,自从法国物理学家库仑提出电和磁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来,很少再有物理学家会去考虑电与磁之间的联系,就连法国当时的大物理学家安培和毕奥等人也一直这样认为。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对他们来说无意如当头一棒,将他们敲醒。

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就像是引爆了电磁学的“火药桶”,一系列的新发现接踵而来。安培发现了电流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安培定律,阿果拉发明了电磁铁,施魏格发明了电流计等等,物理学的一个全新领域——电磁学,从此宣告到来。正如安培所言,奥斯特先生已把他的名字和一个新纪元联系在一起了。奥斯特凭着这一发现,获得了该年度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并于1829年起荣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

1777年8月14日,奥斯特出生于丹麦兰格朗岛鲁德乔宾的一个药剂师家庭,从小就爱好科学。为了实现自己科学的梦想,他于1794年考入了哥本哈根大学,1799年获博士学位。此后几年他去德、法等国访问,结识了许多物理学家及化学家,在从中了解到当时电磁研究状况的同时,也和不少物理学家交流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1806年起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

从1812年开始,奥斯特便开始了对电磁学的深入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使他对科学发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哪怕是十分微小的变化,他也要追根究底。更为重要的是,他上大学时就接受了康德哲学与谢林的自然哲学。受其影响,他坚信电、磁、光、热等现象相互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当他得知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能使钢针磁化之后,更坚定了他的观点。尽管当时也有人从事电与磁的联系实验,尽管失败紧接一个失败,他都没有动摇自己的观点。正是有这种经历和信念,他便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除发现电流磁效应外,奥斯特在科学上还有许多杰出的贡献。1822年他精密地测定了水的压缩系数值,并论证了水的可压缩性。次年他还对温差电作出了成功的研究,改进了库仑扭秤。1825年,他提炼出金属铝,虽然纯度不高,但在当时是最早的。40年代末期,他还研究了抗磁体,对后人深入研究磁本质打开了一个通道。

作为物理学家,奥斯特一生成果丰硕,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讲课也深受学生欢迎。他说过“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因为归根到底,所有的科学进展都是从实验开始的”。为此,1934年美国特地设立了“奥斯特奖”,以奖励优秀的物理老师。

1851年3月9日,奥斯特在哥本哈根逝世。为纪念他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1934年科学界把国际单位制中的磁场强度单位命名为“奥斯特”。

问题9:奥斯特电流磁效应是什么?

任何通有电流的导线,都可以在其周围产生磁场的现象,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磁现象与电现象是被分别进行研究的,特别是吉尔伯特对磁现象与电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对比后断言电与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没有什么一致性。

之后,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电与磁没有什么联系,连库仑也曾断言,电与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它们不可能相互作用或转化。但是电与磁是否有一定的联系的疑问一直萦绕在一些有志探索的科学家的心头。

扩展资料

奥斯特的发现轰动了整个欧洲,对法国学术界的震动尤大,法国物理学家阿拉果在瑞士听到了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消息,十分敏锐地感到这一成果的重要性,随即于1820年9月初从瑞士赶回法国。

当时,以科学上极为敏感、最能接受他人成果而著称的安培对此作出了异乎寻常的反应,他于第二天就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并加以发展,在一周内于9月18日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第一篇论文,阐述了他重复做的电流对磁针的实验,并提出了圆形电流产生磁性的可能性。

问题10:奥斯特是谁

汉斯·奥斯特(HansØrsted,1777年(丁酉年)8月14日-1851年(辛亥年)3月9日),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

1777年8月14日生于丹麦的兰格朗岛鲁德乔宾一个药剂师家庭。12岁开始帮助父亲在药房里干活,同时坚持学习化学。由于刻苦攻读,17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哥本哈根大学的免费生,学习医学和自然科学。他一边当家庭教师,一边在学校学习药物学、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在物理学领域,他首先发现载流导线的电流会产生作用力于磁针,使磁针改变方向。在化学领域,铝元素是他最先发现的。十九世纪后期,在科学方面的后康德哲学和演进,由于他的写作而更见雏形。他也是第一位明确地描述思想实验的现代思想家,创建了思想实验(Gedankenexperiment) 这名词。

1799年获得博士学位。1801—1803年他旅游德国、法国等地,于1804年回国。1806年被聘为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化学教授,研究电流和声等课题。1815年起任丹麦皇家学会常务秘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4年倡仪成立丹麦自然科学促进会,1829年出任哥本哈根理工学院院长,直到1851年3月9日在哥本哈根逝世。终年74岁。

今天有关内容《〔奥斯〕奥斯特》先分享到这里了,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请关注www.candyad.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